English
中文
參加 浦東碧雲美術館「遠山與潮汐:當代藝術家手稿對話展」
5/29/2025 -6/29/2025

遠山與潮汐:當代藝術家手稿對話展
藝術家:(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)
陳丹青、何多苓、黃淵青、焦興濤、李昌龍、
劉海辰、劉建華、羅中立、龐茂琨、邱岸雄、
孫良、韋嘉、余友涵、楊福東、張恩利、
張曉剛、鐘飆、周春芽
策展人:何桂彥

本次展覽的一個學術構想,是通過川渝與上海兩地藝術家的手稿,展現其獨特的語言追求與多元的創作面貌,進而討論地域性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聯。“遠山”與“潮汐”構成了一幅詩意的畫卷,讓人自然地聯想到川渝與上海的地理特徵與美學上的遙相呼應。事實上,改革開放以來,川渝與上海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版圖中的重鎮。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思潮上,前者打破了既有現實主義的邊界,用地域性、鄉土文化的現代性開闢了新的方向,後者則為當代藝術注入了現代主義的傳統,並將現實主義與都市文化的現代特徵聯繫起來。而本次展覽中的部分藝術家,正是中國當代繪畫發展進程中的引領者與推動者。

第一個層面的討論是,我們如何定義“手稿”?是從它的媒介性入手,還是未完成性切入,還是更看重作品的主題?在本次展覽中,我們希望“手稿”呈現出開放性。它們可以是藝術家們信手拈來的東西,可以是紙本或其它架上媒介,也可以在現成品或日常物品上創作,媒介不限,形式不限。同時,它們可以是隨手塗抹的速寫,也可以是未完成的油畫、也可以是其它圖像媒介的再創造。雖然強調“手稿”的開放性,但它們一定是藝術家本人認可的。

於是,這就引發了第二個層面的問題,即這些“手稿”與藝術家的創作形成了怎樣的關係?是創作的附庸,是創作之前的準備,還是漫無目的的嘗試?在展覽籌備之初,我們與參展藝術家溝通,希望他們提供一些讓公眾既在情理之中,又讓人感到陌生,甚至讓人感覺有些“意外”的作品。無疑,這會讓參展藝術家多少感到為難。然而,我們的一個初衷,是希望在這些藝術家的代表性風格之外,通過手稿,瞭解到他們一種更為日常的、私密性的創作狀態,以及不為人所知的探索與背後的思考。

第三個話題關於“手稿”的現象學意義,即討論“手稿”中的過程性、時間性、偶然性,以及它們是否具有獨立的美學價值?當然,討論這個話題會有一種風險,就是我們會先入為主的認為,“手稿”是邊緣的、是未完成的,正因為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,因此,作品的意義也會是碎片化的。於是,“手稿”的價值是其審美性,還是藝術家的觀念表達?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重新回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論。

就像本次展覽讓“手稿”呈現出它應有的開放性一樣,對於策展過程預設的三個話題,我們相信每位觀眾都有自己不同的解答。但是,我們仍然希望通過這個展覽,讓大家看到這些藝術家代表性風格之外的東西,甚至他們創作中的一種例外狀態。因為藝術創作的魅力不是來源於它的確定性或既有的規範,而是那些偶然的、轉瞬即逝的、可望而不及的靈感與情感張力。


(2025年5月21日於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)

圖/ 韋嘉手稿

Picture of the artwork
© 2025 MICHAEL KU GALLERY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