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中文
參加2024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「濱線測繪」
9/28/2024 -10/20/2024

展覽地點|北海岸 基隆湖海灣
策展人 | 劉俊蘭,游崴
參展藝術家|石孟鑫, 簡俊成 X 復興高中, 羅景中 X 金山中學, 陳麒任, 李承亮, 浪金山, 李珮瑜, 洪韵婷+蔡坤霖, 李慈湄, 太認真 (郭柏俞、佘文瑛), 陳肇驊, 林資芬, 劉子平, 呂沐芢, 劉致宏, 李勇志, 王秀茹, 子隆山房, 江慧琳, 姚瑞中, 楊景堯, 陽住國際山海藝術中心, 鄭琬蒨

 

關於石孟鑫作品「羽毛」
從湖海灣面海眺望,遠遠的那座小島就是基隆嶼。這座遠方的小島帶給我們很多想像,也讓人好奇從小島上看過來,會是怎樣的風景?「羽毛」由兩件雕塑物件創造了一個超現實景象,包括欄杆上一隻等比例的海鳥雕塑,及遺落在地面上一根不成比例的巨大羽毛。作品除了關於文字遊戲,把玩著「鳥」和「島」相似的字形及不同意義,更邀請我們探索距離和尺寸之間的關係。

 

關於展覽「濱線測繪」
2024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以「濱線測繪」(Walking The Shoreline)為題,邀請超過20位當代藝術家,在主副展區帶來不同風貌的地景藝術、特定場域裝置作品,並策動一系列公眾活動,混合田野考察、在地參與、社區設計、藝術聚落串連等多樣形式的藝術計畫。

北海岸是大自然力量折衝所在。在大屯火山噴發的熔岩,與海水持續侵蝕下創造出獨特地貌彰顯了不同力量的交雜。不斷變動中的古老地景,提醒著我們在人類世之前一種恢宏的時空尺度。正是在折衝交錯之中,北海岸成為了一個棲居之所。在火成岩形成的平台上,人們開始了耕種生活,海濱線推移創造的潮間帶孕育了豐富的生態,更變成了候鳥季節性遷移必經之地。

「濱線」意指海岸線的前方,海水與陸地的交界線。濱線不是一條固定的線,而是隨著潮汐推移而前進或後移。也因此,濱線意味著位移、變動、反覆定義。但正是濱線的前後波動,拉出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區域,如潮間帶、海蝕平台帶來了豐富的生態。而濱線的變動狀態也帶來了一種獨特的棲居可能。

以濱線為喻,除了指涉了北海岸在不同自然力量折衝下造就出的地貌,也象徵了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測繪地景的手段,以自然座標為視域超越行政界限,透過各種不同方式,捕捉北海岸豐富多義的自然人文面貌。

正如同「濱線」在反覆定義之中,拉開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,我們試著從這樣的海岸生態來想像藝術季:亦即多元藝術生產的潮間帶、匯聚創造力的海灣。為期三週的藝術季,將沿著北海岸橫跨基隆、萬里、金山、石門、三芝等各式特定場域,邀請藝術家創作不同面貌的藝術作品。除了大型的戶外裝置作品,還包括形式各異的特定場域創作及公眾活動計畫;藝術季也將串連北海岸的在地團體及藝術聚落,推出一系列工作坊、走讀、踏查、對談等活動,挖掘探索北海岸在地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。透過當代藝術獨特的感性經驗,2024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嘗試以「濱線測繪」帶領觀眾重新描繪這一條意義豐富的海濱線。

石孟鑫, 羽毛, 2024, FRP,不鏽鋼, 300x50x15cm

Picture of the artwork
© 2024 MICHAEL KU GALLERY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