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公館很榮幸地推出一個聚集五位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展覽。參展的藝術家們氣息相通,彼此熟悉共鳴。在他們的作品身上,可以看出新一代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徵兆與特質。而藝術家們的自我風格又各自不同: 有繪畫、有錄像、有裝置、有攝影、有水墨。這是一個多元的展覽。羅智信的裝置與攝影作品,從微妙的日常生活裡看見大環境的端倪,也不只是「日常」這樣的流行用語,作品裡面有許多往下探尋的「真實」: 那些無生命的物的轉化都是人在大小事件中的蛛絲馬跡。陳敬元的繪畫,用畫筆追尋一種理想中的狀態,在他所信仰的行星運行的能量裡,去追尋真實世界的道理,那是他期待中的世界的面貌,也許也是許多同代人期望中的可以歸屬的世界的角落。簡翊洪的水墨在城市與鄉間的邊緣游走,那些像是隱身起來的非主流的人物,好像我們今日此地,每個人都將隱約面臨的狀態。汪紹綱的錄像,想要紀錄下現世裡生命的狀態。如果有家族記憶,如果有一些真實的歷史片段,都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種種,連結回自我,然後思索關於人的價值所在。郭俞平總在旅行,即使在一個定居之處依舊。她在旅途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毫無保留的面貌,就如同她的畫作,她的錄像的鏡頭,都是自己肉體與面貌的痕跡。藝術家們在過去累積的創作中,不知不覺已經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台灣年輕人的面貌:他們清澈,清新,有時天真。可是,他們不再願意原地打轉,拒絕不成熟裝嫩,他們準備要去追尋,也是建立。這一刻,可能走到了一個要集中精神有所作為的新的時代開端。
「前程也許在遙遠的地方,離別也許不會在機場,只要你說出一個未來」。這是1985年,潘越雲演唱,三毛寫的歌「飛」。1985年的「飛」,彷彿要從當年台灣忙碌與快速的經濟起飛的建造建設中抽身,飛去一個遠離塵俗的地方,找尋自我。30多年過去,2018年,我們不是流浪,是去追尋。在從城市到鄉間都有些緩慢的漂浮中,在雛型還有待更精準更深刻地雕琢出自我面貌特色的時分。我們的遠方不一定是地理上的遙遠,他更像一個眼前的里程碑。這是一個關於台灣年輕一代在發展歷程中繼續前行的展覽,我們希望在展覽裡將藝術家的態度傳遞出來,我們看看他們的成長與面貌。關於未來,也許從自己的承諾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