韋嘉
參加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「通明」展覽

展覽日期 :10.21 – 11.22, 2022

展覽地點: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

策展人: 王亞敏

參展藝術家 : 蔡文悠,  胡為一,林延 ,譚天 ,韋嘉,朱砂,趙銀鷗 

驀然回首   那人卻在  燈火通明處

文 / 王亞敏

在某種程度上,藝術首先總是關於某種形象的,哪怕它可能僅僅呈現為一種極其抽象的面貌。首先,在作品中,總是存在和變換著一種形象。無論這些形象是迷亂的人和物,還是他們在其中遊蕩的荒誕風景或者幽閉空間,也無論這些形象是從藝術、歷史或者個人和集體記憶中出走來的人、物、事件或者作品,還是身邊自生自滅的日常狂歡或者無聊,或者某種經由藝術家介入後的人造景觀及異常情境:一種形象及其行動總是在湧現。然而,在紛繁雜多的形象背後存在著某種共通性。從純粹媒介物質化的層面來看,它們可能是繪畫的色料、被演繹的人聲,或者曠野的空氣振動,或者是一種通識性文本,或者是喧囂的朋友圈內外的消息流。

當然還有藝術家的身心,因而也總是由此帶出藝術家自身的形象。無論這個“藝術家”是“兢兢業業”還是“冥頑不化”;是在家庭、體制和機構,在傳道、授業,或是在職場、業界甚至是Meta世界,也無論這個“藝術家”在其行動的重重場景中是分身乏力還是遊刃有餘;無論這個“藝術家”迎來的是父母、朋友還是客戶,或者四海之內皆姐妹……藝術及其作品總是湧現、閃耀、彩排、養成、革新和創作著藝術家自身的形象。

形象再生產著形象,由此在世界的現實條件下再生產著世界。最近的這幾年,我們第一次真正接受了一次行星級別的自我身心管理,一場關於我們一己之身的潛能和能耐的考驗。傳統上,藝術家以一己之身的能耐及其傳奇,通常成為關於人的潛能之傳奇的頂峰之一。然而,在傳統的和新的數位管理的疊加之下,一個人以一己之身還能有什麼樣的能耐?在今天,在大眾浪奔浪湧的情感工作、普遍的平凡工作之日益主導下,在“躺平”和“內卷”的掙扎糾結下,如何將關於行動之潛能的思考,將以藝術作為志業的具體而職業的圈內問題,放在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上,重新以一個普遍性的志業問題提出來?這是一個終極形象問題。這是一種普世形象及其行動的湧現、苦悶、幻滅、追尋、重燃和開創的問題。

但是她們又要具體落實在每一個人活生生的志業、工作和產出上,落實在那些承載著形象的,藝術或者非藝術的,共通的色料、聲音、交往上,落實在個體化苦苦追尋的行動上。而暮然回首,那個形象卻在燈火通明之處。《通明》,這一從展覽出發的系列專案的第一回,想要從具體的藝術家的工作案例出發,追尋和觸及一種逐漸寬廣的,編織在集體和個體社會紐帶中的,藝術之承續和交往的普遍情境和境界,以啟發應對我們當前的普遍處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