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珠 克利斯汀
人跡稀少之徑
2012 06

關於Ay Tjoe Christine(艾珠 克利絲汀) 與她的最新創作「人跡稀少之徑」

如同中國當代藝術,東南亞當代藝術在金融海嘯之後,也經歷了一番整理。原本許多(台灣)藏家興致勃勃躍躍欲試的東南亞市場,也出現過一段冷靜。但是,也如同中國當代藝術,在整理期間出現了一群所謂七零後的藝術家。這群七零後的藝術家,並不是因為青春年齡佔優勢,而是在冷靜的市場讓人看到了他們的特點,例如繪畫的語言(繪畫性強,繪畫技巧普遍具有一定水準),例如更具有國際視野,同時,更重要的,是反過來的,更具有自己文化背景的自信。他們說的不只是國際,也不只是國內,他們說的是他自己背後的文化底蘊,講的是清楚明白的,自己的故事。不是每個出生於一九七零年以後的藝術家都是「七零後」(“born after 1970”),而是幾位精采的藝術家,在同一個相近的脈絡裡,呼應出了七零後的一些價值。Ay Tjoe,或許是印尼當代藝術裡,最清楚最醒目的七零後吧。一九七三年出生,作為一個職業藝術家,在市場已經默默耕耘了好多年。在拍賣會最火紅的時候,她可能只是個還不太被注意到的,安靜畫著自己作品的女藝術家。而在金融風暴過後,市場冷靜之下,反而,Ay Tjoe帶有纖細的,有個性的,介於抽象又具象的風格,被大家注意到了。

Ay Tjoe出生與學習在萬隆,一般說來,萬隆的新銳藝術家,更具有「思維性」,「當代感」,「新媒材」的色彩,在理性的邏輯與情感上取得平衡。對於Ay Tjoe,萬隆的訓練與養成當然提供了她養分,在她的創作裡,特別是較具實驗性的裝置藝術裡,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活度。然而,Ay Tjoe更常在日惹創作,作品裡,更重要的不是「當代不當代」的設計感或形式感,她要說的是真實的她自己的表達,更多的,是她內心裡的感受,以及他對於人生的理解,自由而自發性的抒發。在畫布上,藝術家直接用油畫棒以畫布為紙材般塗抹,她說這樣最能感受她最直接的手感。也或許是這樣的題材,這樣的情感,這樣的手感的表達,在東南亞藝術市場裡,除了能喊出高價的資深藏家外,Ay Tjoe累積了許多新興的,也同樣是「七零後」的藏家。這些藏家(許多說著極好的英語,受過最好的西方教育,青春有朝氣,卻有自己的想法,成為印尼今日的一股清新的力量),看著Ay Tjoe的作品,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文化,自己的心情。Ay Tjoe的作品像是一面鏡子,而我能明白,面對Ay Tjoe的創作,對於這些藏家而言,就像是看見自己所認同的文化、身分。裡面有一起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,所有不言可喻的符碼。可能一個鮮艷的紅色的跳動,都是一種最簡單的共鳴,或者說是,鄉愁。就像聽著自己的歌,看著自己的小說與電影,觀眾在Ay Tjoe作品前,也像看著自己的藝術,欣賞著自己的「美」。

「七零後」的藏家已經很有自信,藝術的美,無關乎他符不符合「西方」,符不符合「當代語境」。新生代的印尼藝術家Ay Tjoe,在作品裡,就是真誠的把腦子裡信仰的想法與感受,表達出來吧。展覽叫做「人跡稀少之徑」,這條小徑,可能是回家之路,在藝術家心中,這條路,或許孤獨,或許靜謐,然而,不一定要苦苦走至終點,只要心中有家,那個念頭底下,抬頭是家,眼前是家,腳下是家。家,或者說是如家般的心裡的信念所歸,無論走遍天涯海角,都在那一剎那縮短了歸程,而抵達。展覽一共八幅作品,每幅作品都是藝術家歸家的信念,以不同的信念的方式,出現了一條小徑,直抵家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