匡峻
裝飾中的修辭-贖罪
2014.12

谷公館很榮幸宣布匡峻於台灣的首次雕塑個展《裝飾中的修辭-贖罪》。展覽為匡峻(UNMASK團員之一)2014年的新作,共三組作品組成:《裝飾中的修辭-贖罪》、《允許為人-2》、《小燕子》。延續在UNMASK團體在雕塑作品中,對視覺語言及觀念的討論,匡峻首次的個人展出,更多的部分是著眼現代社會中的自我與時代建構的描繪。

三組雕塑作品的媒材,無論是從過去標準化共產時代被拆遷廢棄房屋拆下的鐵窗、現成的木製房樑或門框,或是創作的人型銅雕,匡峻都在創作的過程中使用了「破壞」與「修復」的動作。《裝飾中的修辭-贖罪》撿拾了老鐵窗框,用銅以雕塑手法再將破碎的玻璃拼湊,或用彩繪玻璃鑲;《小燕子》碳化木製化的門框與房樑後包裹紫銅,再將木碳挖出製成垂地的燕子形象;《允許為人-2》使用了古典雕塑語言的人像和檯座,採用古代審美中銅包鐵的工藝,在形象上、材質上、工藝技法上、展示呈現上選擇古典的形式,卻在身體幾處位置鏤空處理,讓新與舊、華麗與黯淡共存。

這份「破壞」與「修補」因為創作的名義而變得合理。對於過去的某種信仰,如同1957年的電影《護士日記》插曲《小燕子》,春天的到來與信仰,那是對於新生活新建設的熱愛。而反映在匡峻作品裡的小燕子是今日剩下的昨日房樑。老鐵窗改成的作品,裡面破碎的玻璃,如同過去孩童時看到這些標準建築物的窗戶,順手拿石頭打破,而今天再重拾舊玻璃一塊塊補上。「修復」出自對物的尊重,既是正視過去的任性,也是在舊有的基底上重新創造。那些過去的正當的信仰,今日剩下什麼?不禁讓人想到,今日我們的信仰或追求,到明日又成為什麼?藝術家在作品名稱後方,加了「贖罪」一詞,強調創作作品的過程與動機,也是匡峻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內在心性。匡峻在思考中國社會變遷,現代社會觀察的母題,也同時是藝術家對於雕塑的本質、自我存在的本質與情感、藝術的本質所作的諸多探問。